彬州大佛寺石窟,位于陕西省彬州市城西十公里的312国道旁,建于公元628年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浅水塬大战中阵亡将士应福所建,故称“应福寺”。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,改名“庆寿寺”。因为佛像高大雄伟,从明景泰年间俗称“大佛寺”,并沿用至今。
大佛寺石窟,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,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,分为大佛窟、千佛洞、罗汉洞、丈八佛窟和修行窟五部分,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,也是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、最为精美的石窟群。凿岩为室,雕石成像,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奇峭崖面上,共有大小石窟130多所,造像1980多尊,历代题刻170多幅,称为“关中第一奇观”。石窟内的石雕、泥塑、彩绘等形态真实反映出西域乃至印度佛教文化的很多特征,对于佛教由丝路北主干道传入中国的历史品鉴有重要佐证作用。
2014年6月22日,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,中国和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“丝绸之路:长安—天山廊道路网”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。同时,彬州大佛寺石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。
彬州大佛寺石窟管理处副主任杨静:“公元一世纪的时候,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。到了七世纪时发展到了繁荣和鼎盛,大佛寺石窟就是这个鼎盛时期的代表作。作为关中地区规模最大、价值最高、佛像体量最大、艺术特征也最为鲜明突出的一所石窟寺,它代表了唐都长安城所特有的艺术面貌。特别是在如今,唐代的佛教寺院、佛教造像大都毁坏无存的情况下,它无疑成为了研究唐代经济地方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遗存。整个石窟所保留的人文价值的宏远、雕刻技艺的精美以及艺术魅力的蕴含都远远超过了佛教本身的意义。石窟真实的记录了唐代盛世的社会风貌、大国地位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。所以说大佛寺石窟不仅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艺术财富,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。”